诸城市宏利圣得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动/宠物殡葬/无害化处理解决方案
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来源: 发布日期: 2025-09-22

市场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及《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规,病死或死因不明的野生动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随意丢弃、掩埋或食用。野生动物可能携带细菌(如炭疽杆菌)、病毒(如狂犬病病毒)、寄生虫(如蜱传寄生虫)等病原体,若处理不当(如露天焚烧、浅层掩埋),可能导致: 疫病扩散:病原体通过水源、土壤或空气传播,威胁周边居民及家畜健康; 生态破坏:动物尸体腐败会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当地生态链(如食腐动物误食带菌尸体导致二次传播)。

行业难题

1、 突发性与响应效率的矛盾
(1)救助中心的动物死亡具有高度不可预测性。可能同时接收多只不同体型的死亡动物,也可能长时间无事件发生。这种突发性对火化设备提出了严峻挑战。 

(2)快速启动与即时处理:为防止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遗体需及时处理。但传统工业焚化炉启动预热时间长(往往需数小时),能耗巨大,无法满足“随到随化”的应急需求。若为节省能耗而保持待机,则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和成本负担。 (3)处理能力的波峰波谷:设备容量若按最大需求(如处理大型动物麋鹿、马鹿等)配置,在平日处理小型鸟类、啮齿类动物时,无疑是“大马拉小车”,单次运行成本极高,极不经济。若按日常需求配置,又无法应对大型动物遗体的突发状况。 2、多样性与设备适配的困境 

(1)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差异悬殊,从几克重的鸟类到数百公斤的大型哺乳动物不等。这种多样性是行业最大的技术痛点。 

(2)炉体容量与结构的局限:市面上的火化设备多为针对宠物(猫狗)或畜禽(猪禽)设计,炉膛尺寸相对固定。救助中心若购置单一设备,要么无法容纳大型动物,要么在处理小动物时因炉膛空间过大导致燃烧不充分、能耗高且易产生二次污染。定制化超大炉体则面临占地面积大、造价高昂、审批严格等问题。 

(3)燃烧工艺与排放标准的冲突:不同动物遗体的物质组成(脂肪、肌肉、骨骼、羽毛含量)差异巨大,对燃烧温度、供氧量和滞留时间的要求各不相同。例如,处理富含脂肪的海豹或熊类,需要极高温度才能彻底燃烧,避免黑烟和油污;而处理禽类时,羽毛燃烧易产生有害气体。一套固定的燃烧参数难以适配所有物种,极易因燃烧不充分而导致烟气排放超标,面临环保监管压力。 

(4)操作便捷性与卫生安全的矛盾:大型、重型甚至腐烂动物的遗体装炉困难,对设备的进料方式(如升降平台、传送带)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设备必须便于彻底清洗和消毒,以防止跨物种疾病传播。然而,兼具重型承载、便捷进料和易清洁特性的设备非常稀缺且昂贵。

技术优势

1.生物安全与疫病防控
(1)高温彻底灭菌:焚烧炉通过高温焚烧,彻底分解动物尸体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有效防止人畜共患病或野生动物疫病的传播,保障救助中心及周边生态安全。 

(2)应对复杂病原体:野生动物可能携带未知或高致病性病原体(如禽流感、狂犬病、结核等),焚烧炉的高温处理能力可确保无害化效果,避免二次污染或疫情扩散。 

(3)独立处理与防止交叉感染:设备支持单批次处理,避免不同物种或患病动物之间的交叉污染,尤其适用于救助中心内多物种共存的环境。

 2.环保性能与生态保护 二次燃烧技术:二燃室温度应达到850℃~1100℃,燃烧所产生的烟气从最后的助燃空气喷射口或燃烧器出口到换热面或烟道冷风引射口之间的停留时间应≥2s,并有足够的扰动,使烟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足以在高温下分解。 尾气处理装置:按照客户需求或环保要求配备布袋除尘、喷淋塔、活性炭吸附、SCR脱硝等组合工艺,去除颗粒物、酸性气体、重金属及异味,确保排放符合《火葬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801-2015)及生态保护区特殊环保要求。 

3.适应性与灵活性 

(1)多物种处理能力:焚烧炉设计可兼容不同体型、种类的野生动物(如鸟类、中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等),通过可调节炉膛容积、分段投料或定制化处理模块,灵活应对多样化需求。 

(2)高效处理与应急响应: 设备支持连续或批量处理,快速处置突发伤病或死亡事件,减少尸体堆积对救助中心环境及动物健康的影响。在野生动物疫情爆发时,可迅速启动大规模无害化处理,控制污染源。

编辑:

推荐资讯